“1978年12月5日,一份來自戴鈞的口述顯示,李復幾曾在自貢旭川中學(現自貢三中)教英語,性情古怪,學者模樣。病逝時家里沒錢,棺木是當地鹽商余述懷等人捐的?!?/p>
1984年10月,德國總理科爾第一次訪華,將關于李復幾的幾份文件作為禮物送給了北京大學:與他1907年博士論文同樣小開本的單面復印本、他的照片、波恩大學簽名紀念冊??茽栐诒贝笞鞯难葜v中有這么一段話:“中國學生留德早有良好的傳統,早在19世紀末期,特別是本世紀初以來,有很多貴國年輕科學家到我國接受大學教育。波恩大學是首先頒授博士學位給一位中國公民的歐洲大學,他姓李名復幾,博士論文題目為堿金屬,該論文于1907年于波恩大學通過。我帶來了該論文的復印本以及李先生的簡歷和離校證明書,請你們存檔?!?/p>
上面文字,來自公眾號“我們的歷史”發表的《尋找父親:物理史上失蹤的第一個中國博士》的文章。(楊東曉:我們的歷史2022-03-28 13:46)這篇文章講的是上海交大和德國波恩大學、李復幾之子李正修尋找這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物理學博士的故事。筆者從這篇文章極其有限的史料中,重點關注的是李復幾在自貢的情況。
1901年,李復幾(曾用名李?;?,字澤民)以南洋公學畢業總分第一的成績,被公費送往國外留學,先后在英國芬斯伯里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倫敦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德國波恩大學藝術系自然科學專業學習。在波恩大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大氣中“氦”的發現者凱瑟爾,從事光譜學研究。李復幾在波恩大學只學習了一年,便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時間是“光緒丙午季冬千九七年正月”(1907年1月)。經考證,這是中國人在世界上獲得的第一個物理學博士學位。
李復幾的博士論文,推翻了勒納在1903、1905年提出并完善的“關于光譜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發射說”,并完成了自己的“推驗光譜新論”,是當時光學界最為前沿的一項課題。勒納何許人?他在1905年因對于陰極射線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提出狹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想給勒納做助手,被拒。多年后,成為希特勒物理顧問的勒納出于種族歧視的原因對愛因斯坦進行過迫害。
1907年,年方26歲的中國學生李復幾對光學權威勒納的挑戰成功,無疑是當時物理學界的一大傳奇。波恩大學認為李復幾的論文非常優秀,將之評為“Idoneum”等級,這是一個在數學和物理學科都難得一見的好成績。
1907年李復幾回國,先后在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上海交大前身)、復旦大學有過教職,但時間都很短。李復幾回國后的40年間,有37年忙碌在土木工程第一線。辛亥革命后他曾任漢口工巡處總工程師、外交部(漢口)特派員工程秘書,以后在萍鄉煤礦任總機器師、制造處處長。在萍鄉煤礦擔任制造處處長時,李復幾承接了修建京漢鐵路所需E40、E45橋梁共93座的龐大工程。為了這些橋梁,李復幾與中外工程師爭議十多次。其后去四川任鹽務總局技術處土木工程師、科長。
從1936年至1947年一直在自貢直到去世,達11年之久。
2007年,李復幾的兒子李正修看到了孫明經的攝影集《遍地鹽井的都市——抗戰時期一座城市的誕生》,得知著名攝影家孫明經上世紀40年代(注:應為30年代)曾拍遍自貢。李正修找到孫明經的兒子孫建三,在孫建三保存的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找了數天,無果而歸。
后來,李正修的妹妹李岱找到了1978年部隊外調她自己的材料。那年,海軍某部對申請入黨的李岱進行外調,外調人員曾經到過她父親李復幾工作過的自貢。這些材料都是當年的知情人提供的。
1.曾在川康鹽務管理局場產科核價股任股長的宋尚澤于1978年12月5日寫的材料中說:“李?;鶕伊私馐窃诳箲饌嘻}務總局遷重慶時,任總局技術室工程師……常到鐵工廠搞機器研究、制造工作,同一些技術室工程師研究和制造鋼繩。李的政治面貌不清楚。平日不大與一般人接觸,性格很孤僻。李死時生活很困難?!?/p>
2.1978年12月5日戴鈞的口述顯示,李復幾曾在自貢旭川中學(現自貢三中)教英語,性情古怪,學者模樣。病逝時家里沒錢,棺木是當地鹽商余述懷等人捐的。這份口述中有一句對申請入黨的李岱非常重要的話,“未聽說過他參加反動組織”。
3.“自貢三中革命委員會”出示的1947年旭川中學圖書管理員的欽天錫提供的材料說:“聽說李?;峭馐∪?,當過工程師,后來去職,生活無著,由校董介紹在旭川中學每周代英語課?!?/p>
2009年4月,自貢市檔案局吳志國在檔案館查到李復幾65卷檔案,將用電郵把檔案目錄發給了李正修。84歲的李正修在女兒李江和外甥女姚爭平的陪伴下來到自貢檔案館,他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與父親相關的文字,從各種文白相間的繁體豎排公文中探尋父親留在世上的印跡:抗戰時期的自貢,物資難以運進來,很多鹽井的鋼纜銹蝕而沒有新的纜繩更換。
李復幾設計發明了一種更加耐用的但最后是否被廣泛使用,沒有記載。
這篇帖子作者最后寫到:“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的命運,在他的兩所母校和子孫們多年奔走下,只隱隱地出現了一個輪廓。他26歲時留在物理學史上的光焰,是波恩大學的驕傲,在這所學校里,李復幾一直被當作“杰出外籍校友”來紀念。當他一腳踏進祖國,在這個尚不知光學為何物的地方,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一入海關即被拋之無形。李復幾靠他英國時期的工程學,在炮火相連的晚清、北洋、抗戰時期,先后在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最大的鹽業集團供職,置身中國工業近代化第一線?!?/p>
讀罷此文,星哥對這位中國第一個物理學博士最后歲月,在自貢竟是“生活無著”,“死時生活很困難”,棺木都是當地鹽商捐的感到唏噓不已!
同時,又有一些疑問和不解:李復幾在自貢的絕大部分時間,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鹽務總局遷川后,先后駐于五通橋和重慶。李復幾來自貢的身份,是鹽務總局技術室工程師,和駐在自貢的四川鹽務管理局(后改為川康鹽務管理局)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他在自貢是出差,還是駐扎?如果是駐扎,抗戰勝利后,他為什么不隨總局返回上海?無論是拿鹽務總局的工資還是拿四川鹽務管理局的工資,李復幾的薪酬是足以養活一大家人的。他為什么要去職到旭川中學當代課老師,以至于“生活無著”??峙逻@些都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
透過這些謎團,特別是看到現存于自貢檔案館的這張工程師李復幾畫在“鹽務學校公函”表格紙背面的手稿,星哥意識到,李復幾在抗戰時期的自貢,干了一件關系國家戰時急需重要物資應急的大事。
抗戰時期的自貢,實際承擔起了“川鹽增產趕運”的絕大部分任務,從年產300萬擔增加為650萬擔。這在當時井鹽生產技術、物質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確實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自貢鹽場在當時已經大量使用蒸汽機推鹵,所面臨資金、設備缺乏困難重重。就生產設備而言,采鹵制鹽的主要材料鋼絲繩、鑌鐵筒、煤炭、機器設備嚴重不足,供應緊張。為加強管理,鹽務總局和四川省政府在自貢設立了“燃料材料統制委員會”,負責辦理自貢東西兩場井灶所需原材料的采購和價格統籌。當時,增加產量在生產設備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推鹵卷揚機所需的鋼絲繩十分短缺。鋼絲繩的來源,除了在國內采購外,主要靠向香港訂貨,經由越南海防進入云南運至自貢。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攻陷占領,鋼繩來源受阻,鹽場面臨緊縮生產的困境。
大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復幾“常到鐵工廠搞機器研究、制造工作,同一些技術室工程師研究和制造鋼繩?!边@是鹽場“增產趕運”最短缺又斷供的戰略物資??!


這是一張手繪在“鹽務學校公函”紙背面的“熟鐵鏈子”設計圖。上面的“福注”(李復幾曾用名李?;┱f明,這是李復幾的手稿。
手繪的鐵鏈形狀、鐵環間距直觀明了,其用材(熟鐵圓條)本地可產。鏈子每節間隔二寸;“三分直徑強熟鐵圓條,鍛成鏈子之節,每節重約天平(稱)三兩弱;三千尺鏈子約三千斤有奇?!?/p>
這張手稿上雖然沒有說明“熟鐵鏈子”的用途,而一旦了解了自貢的那段歷史,就很容易聯想到這種鏈子是鹽場鋼繩的替代品,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李復幾以中國工程師特有的方式,向國家奉獻了赤誠。

中國第一個物理學博士李復幾,是在自貢走完他那“生不逢時”的一生的。七、八十年過去了,后人也許再也不可能知道他生命最后時刻窘境的原由,也找不到了他的墳塋,但我們知道,當年是自貢人把他安葬在了自貢。
自貢人是有感恩的傳統的。讓我們在旭水河、釜溪河撒下幾許花瓣,以寄托對這位、對所有為這片土地爭過光添過彩的先逝者的哀思吧。

作者簡介|陳星生,自貢市人。受聘過自貢市鹽業歷史專家庫成員、自貢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編輯:張馳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