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后,蘿卜開始上市了。不過,這時候的蘿卜還帶一點苦澀的味道,不是那么水靈光鮮。真正的好蘿卜要等到冬至以后,那時候,又圓又大又白,水靈滋潤的大蘿卜才會讓人眼睛一亮,勾起無限食欲。
七十年代,蔬菜供應非常緊張,特別是早春時候,商店里沒有什么蔬菜,但還是有很多人排隊。國營蔬菜店供應的主要是白蘿卜,蓮花白,萵筍,綠豆芽……其他還有什么菜呢?抱歉,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蔬菜了。哦,對了,偶爾還有豆腐,對,豆腐。但是很快會賣光,有的人家就是碰到也不會買,畢竟那是兩頓飯的菜錢啊。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蔬菜店才會供應一些稀缺品種,腐竹、海帶、韮黃,還有粉條花生黃豆和鮮肉,但很多東西是要憑票購買的。
那時候,我的父母親還在建筑工地上班。每天早出晚歸,因為離家很遠,他們中午都不回家。那時我正在自貢十七中上初中,每天中午放學回家,都會在襪子石的蔬菜店買一個大白蘿卜回家。白蘿卜又多又便宜,也不用排隊。
回到家里,把蘿卜洗凈,切成塊。打一筒米,淘洗干凈放鍋里煮,等到米粒兒脹開,再下蘿卜。然后呢,可以加上一小勺豬油。
對,豬油。那時候,父母親每年會把過年吃的回鍋肉熬出一些油,存放在一個瓦罐中,炒菜、炒飯、煮湯、吃面加一勺,慢慢地吃上半年。
蘿卜和米飯在大鐵鍋里慢慢熬,咕嘟咕嘟地翻滾著白泡,熱氣騰騰,散發出一陣陣白米粥和白蘿卜香甜的滋味。不多工夫,蘿卜軟了倒了角,米粒兒開了花,蘿卜白米粥變得粘稠香甜,然后就可以加一點點鹽,一點點,掩蓋不了白蘿卜的香甜滋味。這樣,一鍋蘿卜白米粥就成了,又有菜又有飯,吃起來有滋有味,不用再做別的下飯菜了。
現在想來,在那些艱難的年月,我和我的兄弟姊妹們用這樣的食物獲得了滋養和體力,在很多人都吃不飽的時候解決了溫飽,沒有變壞變殘,成為了對社會、對家庭對未來都有責任感的人,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我一直覺得,蘿卜是個好東西,而且還應該十分感謝那些平淡無奇的白蘿卜,幫助我們度過了那些困苦的年代。在民間,就有蘿卜上市,太醫歇市的俗諺,說蘿卜有很好的藥用效果。而實際上,蘿卜的功用不是治病,但它的下氣消食,潤肺解毒作用確是具有預防疾病的效果。
在北宋時,蘿卜還叫做蘆菔。蘇東坡在《南軒夢語》中說,元祐八年,一日早朝尚早,假寐,夢歸眉山縠行老宅,見莊客們正在整理菜園,從地里挖出兩條蘆菔根,眾人喜而食之。一篇簡短的文字,寄寓著東坡對家鄉故園的深情眷戀。
當然,蘿卜也可以是很高貴的菜品。幾年前,我在洛陽吃過一次水席,其中的招牌菜叫牡丹燕萊,大廚說,這道菜的名字還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而這道菜的主料就是白蘿卜絲。大白蘿卜切成絲,焯水,加上胡蘿卜絲、蛋皮、香菜等配料,講究些的還加上雞肉絲、魷魚絲、海參,搭配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廚師的手藝真是點石成金,把一些極為普通的食材做成了河南,乃至中國的名菜。
山東濰坊也有一種蘿卜,叫濰坊青蘿卜,長條形,一個約有一斤重,在大街上當水果賣,甚至價錢還超過了一般的水果。有一年的暮春時節,我去參加濰坊的風箏節,晚上在街邊的板車上,第一次見到了這種蘿卜,翡翠般碧綠,實在喜人得很,買了一捆大家吃,入口略有一點辛辣味兒,爽脆,回味則甘甜多汁,真是好東西,難怪當地人都當水果吃。他們說“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過濰坊的蘿卜皮?!?br>?
在四川,開春以后,蘿卜就老了,長筋起布了。這時候,有的人家就開始做蘿卜干兒,把大白蘿卜切成細長條,掛在太陽下慢慢晾曬,蘿卜干吸收了春天陽光的味道,變成了干菜。到了夏秋時節,用來煮湯,燉豬蹄,又鮮又解膩。還有一種做法是,直接把小個的白蘿卜放在鹽水罐子中腌制,腌好的蘿卜用來燉老鴨,在四川有這道菜,叫酸蘿卜老鴨湯,清熱解毒,滋味鮮美,大受食客歡迎。
去年,因為嘴饞,吃豆花、吃羊肉湯、吃豬肝、吃腰花兒,還喝啤酒,吃出了痛風,一年發了三次,痛得腳不能沾地。于是痛改前非,經常吃清水蘿卜湯,不放油,只在起鍋時放一點鹽,清腸胃,剮肚子里的板油和嘌呤,幾個月過去了,痛風病真的沒再發過。
現在呢,時令已經到了驚蟄,早就不是吃蘿卜的最佳時節了。但每次去菜場,我還是喜歡買一個大白蘿卜,老婆見了就噘起嘴嘟囔,咋子又買個蘿卜啊。

作者簡介|陳剛,自貢市人。作家,書法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張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